2014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新常態作為以習近平總書記為首的黨中央對經濟形勢的清醒判斷和重要定義,對未來宏觀經濟政策導向有著決定性意義。
中國經濟經過30多年高速發展,基數非常大,每增長一個百分點所形成的增量都非??捎^,按2014年經濟增長7.5%目標測算,全年的經濟增量將達5萬億元人民幣,相當于1994年中國全年的經濟總量。在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背景下,客觀條件起了很大變化,進行經濟增速換擋回落,從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實屬英明之舉。
學習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關鍵體現在四個“轉向”上,即增長速度正從高速增長轉向中高速增長;經濟發展方式正從規模速度型粗放增長轉向質量效率型集約增長;經濟結構正從增量擴能為主轉向調整存量、做優增量并存的深度調整;經濟發展動力正從傳統增長點轉向新的增長點。整個宏觀經濟進入新常態按照四個“轉向”在調整,作為傳統行業的建筑業不可能置身度外。本文試從建筑行業的現狀說點建筑業如何適應新常態的想法,供同行們參考。
一、建設行政主管部門可以為建筑業改革與發展創造條件
1.工程質量治理兩年行動為建筑業發展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從這次兩年行動開展的六項主要工作來看,建筑業已經開始從“量”的擴張在向“質”的提高轉變。這六項工作通過全行業的努力,可以基本扭轉建筑市場的混亂局面,也可以說是行業主管部門對建筑業適應新常態的引領和導向。
2.新資質標準的修訂釋放出建筑企業從粗放型增長向集約型增長轉變的信號。此次新標準及其實施意見有以下幾個亮點:一是取消了主項、增項“一拖五”的規定,也就是企業申請了主項施工資質后只允許再申請相關的5項專業資質作為增項的規定被取消了,今后已取得資質的企業可以增項施工總承包、專業承包、施工勞務資質三個序列的各類別資質,數量不受限制,放開了對企業的束縛;二是大量壓縮了專業承包資質的類別,從60類壓縮、合并至36類,大大擠壓了建設方以沒有相應專業資質為借口而肢解工程的空間;三是去掉虛的、增加實的,以土建總承包一級資質為例,新標準將“企業有職稱的工程技術和經濟管理人員不少于300人”改為“建筑工程相關專業中級以上職稱人員不少于30人”。
3.做實建筑農民工業余學校,真正提高從業人員素質。工程質量治理兩年行動六項主要工作之一是“切實提高從業人員素質”,筆者認為要從兩個方面來做工作:一是把現有的只用來應付檢查用的農民工業余學校做實;二是從國家渠道爭取對農民工培訓的資金。
二、建筑業企業要在新常態大背景下倒逼自身改革
1.建筑業“營改增”的正式實施,促進企業加強管理工作。據悉,2015年初即要在全國范圍內實施已推遲三年執行的建筑業“營改增”,并且增值稅率仍維持2012年初有關文件規定的11%稅率不變。這就要求企業一是要改變粗放的經營模式,特別是要摒棄行業上有些企業比較多采用的“一腳踢”承包模式;二是企業在今后招投標、選擇分包商、材料商時,都要考察對方能否提供正規的增值稅發票,并且要在分包合同、材料采購合同中明確約定由對方承擔等額、合法、有效的增值稅發票,避免因票據失誤造成進項稅不能充分抵扣。
2.企業股權重新設置已經刻不容緩地擺上了議事日程。建筑企業產權制度改革,改得早的已有20年,改得遲的至今也有8年。為什么會提出股權重新設置的問題?這是因為當初按照《公司法》51%、49%的比例沒有矛盾,那時企業產值規模一年只完成幾億元,多的也只是10余億元,形成的利潤有限,能拿出來分紅部分就更少了,法人代表控大股能分配到個人名下的利益,大多數人能接受?,F在不同了,企業經過這么多年的發展做大做強了,如果股權設置比例一直不變那就會引發矛盾,調動不起大多數骨干的積極性。
3.項目實行模擬股份制,使精細化管理落到實處。現代企業制度也是需要不斷創新、不斷發展的,項目模擬股份制是能激發職工潛力的制度創新,可以把項目部變成“和諧號動車組”,使員工成為主人翁、人人都是動力源,真正實現精細化管理。
4.面對農村富裕勞動力減少,勞動力成本大幅增加的現實,建筑業的根本出路在于建筑產業現代化?!按罅ν苿咏ㄖa業化”,這既是工程質量治理兩年行動的六大任務之一,也是建筑業轉型升級適應新常態的必由之路。建筑業是勞動力密集型行業,但同時又是苦、臟、累、險的行業,隨著城鎮化進程的提速,產業轉移的加快,農村的富裕勞動力越來越少,加上人們就業觀點的改變,建筑業人力資源稀缺性凸顯,勞動力成本大幅增加。另外,從長遠看,要解決建筑一線工人緊缺問題,要真正使建筑業在社會上被公認為是一個產業,把建筑農民工轉變成產業工人,就必須大力推行建筑產業現代化。實行建筑產業現代化后,不僅可以保證建筑工程的質量,還可以減少大批一線操作工人,勞動力成本就相應降下來了。
當前,國家經濟發展進入了新常態,建筑業如何適應新常態,是見仁見智的大課題,但是機遇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的,筆者認為只要牢牢抓住深化改革的機遇,建筑業就能取得迅速發展,真正發揮在經濟建設中的支柱產業作用。